在2009年内,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省电子信息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按照创新高地的建设标准和建设目标,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和学术活动开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完成了2009年度的既定建设目标。2009年度内的建设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与专业建设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学校的长远规划并与东北大学总校相适应来调整和设置学科和专业,因此构建以一级学科为龙头的学科布局,不断的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根据学科融合、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对原有专业进行归并、调整、重组、整合,这样以来,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实现学科专业间的互补和促进,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并带动其他专业发展。学科布局和结构是我校发展根本性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教学投入等其他方面,对电子信息本科教育创新高地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学科建设中,详细制定了学科建设规划,并突出重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两个二级学科是学校重点学科;并在2009年,组织力量申报河北省重点学科,最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被列入河北省重点建设学科行列。

在专业建设方面,为了与学科建设相适应,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立主于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建设的原则,以重点特色专业为核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拓展专业内涵,构建特色专业群;在现有基础上充分整合、对学科布局进行了重组。在2009年3月,根据各专业特色,撤销了原来的计算机工程系,并将原来属于自动化工程系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原计算机工程系的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起,成立了电子信息系;这样使得三个信息技术类的专业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将原来的实验室进行了重新布局。

2009年,为了更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培养质量,成立的电工电子教研室,将高地的6个专业的某些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实行统一授课。

通过学科重组,集成各方面优势和资源,统筹协调加强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更加明确了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面,培养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主,并通过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一步带动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 "3+1"本科培养模式的优势,根据电子信息创新高地的建设目标及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要求,通过认真分析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对"3+1"教学模式进一步改革。2009年5月,学校颁布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关于第四学年实施学生就业休假制度的决定》。为了贯彻这个决定,切实提高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水平和增加就业竞争力,创新高地各专业也相继制定了《实行小学期教学计划的实施细则》。这样就为"3+1"教学模式赋予了更加具体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将大四学年分割为三个小学期。

第一小学期:7月份第4周到10月份第4周,主要教学环节为毕业设计(论文)准备、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毕业设计(论文)初稿的形成。第一小学期结束后,即从11月份第1周开始至12月份第1周结束总计6周为第一小学期学生实习、就业休假阶段(含假期3周)。这个阶段正好是就业人才市场全面开放的时期,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巩固的知识,大幅度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就业质量;另外,第一小学期结束后,距离考研时间还有近14周的时间,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复习,而且在毕业设计期间查阅资料等,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有利于考研,经过毕业设计特别有助于研究生面试成绩的提高。

第二小学期:12月份第2周至12月份第4周。本学期的主要工作为教师针对学生实习、求职、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开设一些必要的讲座或实验,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安排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预答辩。从转年1月份第1周开始(到5月份第2周结束)计19周为第二小学期学生实习、就业休假阶段(含假期9周)。这段时间内主要为了学生就业和实习。

第三小学期:转年5月份第3周至6月份第4周。主要工作是毕业设计答辩准备、学生对毕业设计作最后审查、修改、教师对论文评阅和毕业设计答辩。

在实习就业休假期内,对于准备考研究生的同学可以留校复习;对于正在找工业或已经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返校学习并进行毕业实践活动。

为了实施大四学年三学期教学计划得到有效落实并取得成效,创新高地内的6个专业都相继调整了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对本科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更新了教学内容,更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强专业",和"前瞻性"与"创新性"。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和优化、教学管理更富有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习与就业方面的矛盾。

三、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创新高地的是一项重要工作。本着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并举的措施和自然优化的原则,在2009年内,高地各专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了师资队伍的学缘、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鼓励教师在职深造,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了更加合理的教师梯队,保证高质量的师资储备,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截至到2009年底,高地所属专业各类教职工总数达到116人,其中专职教师总数已经为107人;外聘教师9名,其中有两名院士;在专职教师中,共有教授8人,副教授29人,讲师59名,助教10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人,硕士学位教师53人,另外还有15名青年教师在读博士学位。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4.6%,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为81.3%。对于重点建设专业,自动化专业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100%;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2.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82.6%。在队伍建设中,很注意队伍的学缘结构,目前,高地教师分别来自东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0多所重点大学,具有非常好的学缘结构。教师具体情况见附件-1《电子信息教育创新高地教师一览表(2009)》

上一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电子信息教育创新高地》介绍 下一条:《河北省电子信息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008年度总结报告